过去30年来,中国的网络产业催生了不计其数的技术巨人和超规格的产品,造就了大量工程师、技术企业家和擅长面向客户(2 C)的网络人才。这就是中国网络企业家的土壤和背景。根据我们的估算,现在中国大约有200万到300万的Web2的从业人员已经认识到了Web3的存在,并且在接下来的3年里将会进入Web3领域。这就意味着,在接下来的3年里,将会有200到300个有中国背景的好项目,每周都会有1到2个。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发展速度放缓,流量红利达到顶峰,Web2业务的投资和退出机会逐渐减少,与之相比,Web3产业却是一个发展环境良好、资金充裕、发展空间巨大的蓝海。因此我们预期,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华语网路二代的专业人士,加快转向网路三代的步伐。对于中国的网络人而言,拥有竞争和创新精神,具备学习能力,具备足够的背景,我们相信Web3将会像1990年代的A股、2000年代的H股、2010年代的纳斯达克那样,成为一个新的舞台,它将与人工智能一道,掀起中国网络企业和创新的新高潮。与此同时,我们相信Web3产业在基础建设上经过几年的积累与沉淀,已使该产业拥有了适合超级应用平台的生长环境,并将使产业钟摆由“基础建设薄弱,应用开发不足”转向“应用开发不足,基础建设薄弱”。历史证明,技术总是沿着“应用-架构”的路径前进:在基础架构不断完善的同时,应用也在不断涌现和更新,而基础架构的不断完善则为新的应用模式的产生提供了条件。而诸多的征兆,比如链上交互的成本大幅下降,定制解决方案的普及,法币交互摩擦的降低,数据与中间件的完善,以及金融游戏玩法的升级与迭代,都预示着Web3已经进入了“应用红利”的前夕,在接下来的12~18个月里,将迎来一个拐点。
中国的网络企业家要充分发挥Web2模式的特点,打造自己的特色,以Web2到Web3的转型为重点,扩大增量市场。中国Web2时代的网络从业者,已经在 C端应用如社交网络、娱乐网络、电子商务等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对用户心理、产品设计和运营等方面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实践经验。然而,Web2中的认识对于Web3来说是一柄双刃剑:那些经历是一种资产,同时也是一种限制。Web3更小的用户群,产品战略的差异,金融杠杆化,以及文化上的差异都给中国企业家们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但是我们认为中国的网络企业家仍然可以使用Web2的方法,并且在 Folius的现有计划(StepN,Matr1x, SleeplessAI, Memeland, Metacene, Myshell等)中,我们看到了该群体的全部潜能。我们建议中国公司在发展Web2的过程中,特别是在用户增长,社区建设,业务模式创新,产品开发和运营上与国外公司有所区别。同时,我们也希望他们能够关注推动Web2和Web3融合的因素。同时,在网络3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拓展自己的国际视野。
一、中国企业家在这一周期中崛起的三个因素
巨大的用户工程师红利,强大的内外催化因素,以及Web3架构的转折点.它的好处和坏处一样明显。
中国从00年代开始的针对消费市场的网络产品研发,为Web3的中国企业家提供了15-200万左右的潜在人员基础。
“Web3中国人潜在的创业基础总量:1500万-2000万。”
中国的互联网产业在30多年的时间里从零开始,积累了15至20多百万的工作人员,并且在2008年之后的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时期,积累了大量的面向用户和应用的人才资源。这个数字就是中国企业家在Web3上开始创业的基础。
中国在近10年的手机网络发展中,凭借着庞大的网民数量,创造出了诸多引领国际潮流的应用,如微信、支付宝、 Bigo、虎牙、斗鱼等娱乐平台,小红书、抖音等内容分享平台,阿里巴巴、拼多多和美团等电子商务平台。这三个领域分别形成了与国外完全不同的创新模型和产品形式,并在互动形式和游戏玩法上有自己的特点。各大爆款产品的研发团队,都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在用户洞察,产品设计,运营战略,流量获取,增长裂变,商业化等方面,都有成熟的实践经验。这一网络精英群体是竞争最为激烈的(群体).我们注意到,许多网络用户已经加入了加密的行列,而且这个势头在将来还会继续加快。
基于这一基础,我们估计有2~300万人是潜在的核心精英人群,这一人群已经有了一定的创业基础,并且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融资能力。
核心华族:200万~300万(10%~15%)
众多Web2的著名网络公司,不但是Web3的科技创新的发源地,而且也是Web3的人才资源的主要来源。在我们对中国各大知名企业的人才进行初步评估时,保守估计,中国拥有的高素质、经验丰富、富有创造力的产品和技术人员高达几十万人之多。这些人才并不只是一大批底层的开发人员,也有很多是业界顶尖的管理人员,其职位与 ByteShift的3-2级和阿里巴巴P9级一样,甚至更高。他们躬身投入Web3行业,所创建的项目既体现出大型企业的高效率执行能力,也体现出对产品精益求精的完美追求。
除了网络巨头之外,中国游戏人才的情况也很值得一提:中国目前拥有150多万的游戏从业人员,研发人员大约占70%左右,中国的游戏企业在开发和运营方面的创新能力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特别是在经历了盛大、巨人、页游时代的革新之后,中国的企业已经形成了一套非常成熟的制作流程,他们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对产品进行快速的迭代,并在不断调整的过程中进行调整,不断地倾听玩家的反馈,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水平,并通过多种产品矩阵进行反复试验,从而培养出了一大批极具执行力的游戏开发商,这些人自然也更加适合 Crypto的发展。
所以我们相信,在这15~200万的业界工作者中,大概有15%,也就是2~300万的人,他们的视野,能力,背景,都可以走出去,开始自己的事业,并且获得资金和关注。这一群体也是Web3必须征服的群体。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估计现在Web2→Web3的转换率大约是每年1%左右。未来3年内,中国Web2产业将为Web3提供200~300支优秀队伍,平均每周出现1.5~2支优秀队伍。
Web3圈粉丝:二十至三十万人(百分之十)
在顶层圈子,不会对Web3抱有太大的偏见,非常好奇,然后涌现出学习热情,最后对这个行业有较深的理解,并且在链条上互动过(不是纯粹的宣传),我们估计现在10个人中就有1个。该比率将根据循环而改变。
(三)有创业意愿和条件的:2—3万人。
在热衷者当中,我们觉得最后有意向下海,且本身性格,财富积累,行业积累,家庭背景都适合在未来3年不太友善的宏观大环境下破釜沉舟进军Web3产业的热衷者,大概10人不到1人。换句话说,我们相信,在Web2的核心圈子里,Web3的创业成功率大约是1%。
平均五人创业小组:在3年的时间里产生了4千到6千个创业小组。前5%小组:200至300小组,年平均65至100小组,周1.5至2小组。
考虑到这个产业的不太标准化,队伍的水准参差不齐,我们相信,如果一个队伍能够兼具多面作战、长远的价值、可靠的经营模式和见解、海外的文化和语言、Web3的财务知识,那么这个队伍就更有可能脱颖而出,成为龙头老大。这样的比例是20支队伍中只有一支。
因此,我们估计中国Web2产业在接下来的3年内,将会有200~300个Web3的龙头企业出现,平均每周出现1.5~2个左右。我们非常希望能尽早与他们进行深入的交流与合作。
从2020年开始,在中美两大阵营对峙的全球新格局下,Web2的传统互联网行业和Web3的星光闪耀,将使得Web3成为未来Web2 (特别是中国)优秀团队的摇篮。
Web2到Web3的奇点已经出现,而加密技术的发展也给这个产业提供了发展的沃土,可以发展出超级应用程序。Web 3开发的趋势正朝着“强应用”的方向倾斜。
回顾技术历史,应用程序-信息系统的迭代循环就像钟摆一样:应用程序总是在信息系统之前出现,并激发信息系统的迭代更新,而信息系统的改进则推动了新的应用程序范式浮出水面。电子邮件在 TCP/IP之前,而 TCP/IP推动了早期的门户网站的出现;门户推动了浏览器(Mosaic)的发展,并导致了更先进的程序设计语言的出现,并最终导致了 Web1.0时代的兴起;随着互联网1.0的出现,高速的互联网(宽频)与云服务提供商(AWS)的出现,使得更加精密的社会应用与串流媒体得以实现,进而引发了互联网2.0的蓬勃发展;与此同时,对更高品质与速度的要求,也促使无线科技与半导体的再一次革新,使得人工智能、 AR、 VR等科技得以实现。
我们相信Web3的发展也是如此,并且在经过了几次技术革新之后,产业的钟摆正朝着“强应用”的方向摆动。
Web3产业在过去的循环中已经开发了 infra部件,这些 infra部件可以支持爆炸性的消费应用,并且我们正在由累积阶段过渡到分红阶段,并且我们预期在接下来的12至18个月内将出现应用爆炸(LTV>= CAC)的拐点。
在过去的循环中,产业已经开发了 infra的各个组成部分,这些组成部分可以支持火爆的消费应用程序,而我们现在正在经历一个由累积阶段到分红阶段的过渡。其中的推动力有:1、线上互动的费用大大减少,使使用者转换成为可能;2、开发和自定义解决方案的平民化,让大多数的开发人员都可以进行快速的尝试和调试;3/减少了公共货币互动的摩擦,这显著地增加了使用者的支付意向;4、财务与代币的结合的产品的改进,可以在各个方面提升 ARPU、提升客户保留率,以及减少客户获得费用。这些因子显著地提高了 dApp的单位经济效益(LTV/CAC),并且能够产生一个积极的飞轮效应。预计在今后12~18个月内,将出现 LTV> CAC的应用爆炸式增长的拐点
二、中国企业家的7个有利条件和7个不利条件
但我们还是很乐观的,因为我们看到了中国企业家的很多优点,以及他们将来在Web3中的闪光之处:
1、人性特征的捕获和配对机构的设计
中国的大公司,很善于培养出那些拥有敏锐的人文素养和美学眼光的好设计师,不但在手机领域开拓出了与欧美不同的互动和游戏战略,也很善于进行“核裂变”式的发展,比如微信的社会化运营,比如拼多多的创新消费模式,这两个战略,不但让用户群迅速扩大,还让其更加积极主动,更加有品牌忠诚度。与目前Web3中比较单一和原始的发展方式相比,这些经过实践检验的产品战略是非常有价值的。Web3迫切需要一款好的、高品质的消费电子产品,并将其推广到广大消费者中,因此,确定Web3使用者族群的本土需要及Web2使用者转移过程中的障碍,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2、集成化操作能力
中国的Web2平台在 ARPU水平偏低的市场环境下,拥有强大的运营能力和良好的业务闭环,这一点非常值得注意,不管是它的创作者生态体系,还是它的收入分成模式,亦或是它的基于算法的内容推荐体系,都显示出它的团队在网络平台运作上的强大底蕴。中国企业家在平台操作上取得的成绩,如加密货币交易,已经显示出其出色的建立和经营复杂平台的技能。而Web3的内容创作与经营仍处于摸索期,中国项目组应该着重研究在原有的基础上,如何结合 Token模型的奖励机制,进一步扩大创作者和用户端的网络化效果。
3、关键技术能力
虽然在 ZK、 ML、 AI等Web3技术创新的诸多领域,中国都有非常先进的技术储备和研发,在该领域的中国学者/科技人员也有不小的比重,但是中国团队更多的是处于领先地位的项目的技术提供者,我们应该关注的是那些处于核心地位的、具有领袖地位的核心科技人员。
4、一种快速迭代方法
中国人勤劳,又早已深谙做卷的方法,并不是傻乎乎地堆积人手去加班,而是拥有迅速交付产品的强大执行力,在中国本土化的已有供应链与技术红利的双倍支持下,抛弃了工厂式的思考方式,在将来高速成长、要求 PMF速度、试错率高的Web3时代,充分展现出强大执行力的优越性。
5、中国企业家的视野与追寻
中国移动网路的成长,在过去十年间可谓神速,出生在“高速系统”的华裔企业家,追求系统效能、善于学习、反应迅速、能切合实际、经历过大规模、系统化、高效能的企业运作,尤其是在高速率的运作环境中,他们是土生土长的「全球化世代」。
6、对最新的消耗型应用程序模式的认识
从中国复制过来的企业,在这些年来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而且仍在不断创新,时间机器的观点,也从主客论的角度,转向了参考国内成熟的商业模式、产品和商业模式,到国外寻找新的蓝海,在2 C、游戏等行业,将来的华裔企业家,很有可能拥有从Web2复制过来的强大的竞争优势。
7、世界各地的中国人团体
对于注定只能到海外发展的Web3企业家来说,另外一个有利因素则是遍及世界的中国人,中国人自古就有闯劲,天生庞大的人口基数决定了他们在世界各个角落都有聚集地和同乡,像新加坡、香港等地就聚集了大量上世纪Web3的 OG,即使在矿业、贸易等领域,中国人也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这样的人力资源优势,发挥起来事半功倍。
三、中国软件开发者的竞争轨道
大的 DAU基础,创造者经济,强操作的经济体系,以及在Web2上得到证实的业务模型。
我们认为,具有下列特征的创业之路能够充分发挥中国企业家的潜能:
1、 DAU基数大,具有较高的社会性。
通过将令牌奖励与游戏方式相结合,可以产生很强的联网效果。由于不需要密切合作,不需要承担传统市场和客户获取的高成本和低效率,该模型特别适合Web3离散化市场/分销的潜力。
2、创意经济
中国有大量的创意人才和丰富的劳动力,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更是提升了个人创新能力。在这种氛围中,任何人都有可能变成一个交通枢纽,或者是一个创造枢纽,一个“超个人/枢纽”。
3、具有强操作性的基于平台的经济学体系
一个平台型的经济体系,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国专业人士的才能,特别是可以提供价值交换的新型方式,以及可以通过加密货币来推动更大范围的参与和合作的激励机制。
4、在Web2中得到证实的业务模型
在Web2中,已成功验证的商业模型,特别是那些具有较高 ARPU、较好的现金流量和较大的利润空间的模型。如果能够在此基础上将用户的行为,用户的关系链,用户的数据等在纵向进行重叠,就有可能将这些信息进行资产化,同时将交易嵌入到场景中,再加上盲箱等的机率型的游戏方式,就能更好的发挥出其业务的潜力。
同时,我们相信,与Web3令牌游戏书(财富效果/公平共享)相组合的、从上述维度中过滤的初创企业轨道可以显著地增强该飞轮效果:
1.获得客户的费用较低;
2.较高的 ARPU和关注度;
3.较低的群组操作费用,特别是用于多个网络的平台化的系统;
4.业务模式更加多样化,收益来源更加多样化,业务中的 OTC业务将得到进一步强化。
然而,应当认识到,不同类型的定向关注是不同的,例如,具有较高 ARPU的产品可以较容易地通过公平共享来促进用户增长,这将使其较少地依赖于常规渠道。
四、Web3环境下中国企业家创业的“硬伤”
1、由于不了解,导致误判。
对Web2自身方法的盲目自信,对Web3产业发展水平的误判,对整个Web3产业的无知。导致了用户的需求,方向的选择,以及到最后在产品层次的推衍上的各方面的偏离。
2、消费习惯差异较大的消费者群体
网络二代和网络三代,中国和国外在文化和语言上有很大的不同。造成许多层次的产品设计存在着“内斗高手,外斗菜鸟”的局面。国内产品在设计理念, UIUX,美学等方面都与国外产品有很大差距。
3、相对于中国而言,市场十分分散。
Web3的用户规模较小,而且分布在不同的国家。传统的获取客户的方法和 GTM战略,依靠庞大的用户群,在一个单一的文化和语言的市场不适合。文化的差异使得最后的计划在现实中的执行情况出奇的糟糕。
4、相对于大小和工业进展过匹配的函数
与上述二点相同,公司在构建产品时,根据以往Web2的习惯,趋向于超配特性和提前进入平台,忽视了Web3自身的特性,即当前市场规模较小,使用者趋向于小巧精美的产品。最终造成的后果就是,竖向跑道不熟,产品不受欢迎,浪费企业的资源。
5、对于需要由0到1个客户的不适应
许多创业者已经习惯了以往母公司近乎垄断的流量以及平台级的资金流所带来的客户分红。当实际需要零到一地获取客户时,却暴露出需求获取不精确、产品开发不完善、获取客户质量差等等一大堆问题。
6、“开放”与“封闭”观念的矛盾
中国开发商缺少开放的生态环境,思想封闭,倾向于独占。这两个概念在构建产品生态、特别是在构建开发人员的共识层次上有着天生的矛盾,不能有效地聚集真正的全球认同。
7、缺乏对金融这一杠杆作用的认识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整体环境影响,人们对金融、融资、二级市场以及与之相关的理财意识一般都比较薄弱。具体表现在Web3的功能整合、叙述与公众信赖度、最终筹得的资金与生态价值等各方面均有欠缺。